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2月26日,“南海一号”成功登陆。当日22点40分左右,“南海一号”通过气囊缓缓登陆到“水晶宫”前的钢板上,午夜零时许,“南海一号”完全登陆。 12月26日,登陆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当日22点40分左右,“南海一号”通过气囊缓缓登陆到“水晶宫”前...
昨晚,“南海一号”利用天然潮汐涨落“登陆”的计划失败,上岸时间继续后移。 从今年年初开始,这艘南宋古沉船在“船体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光环之下,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而伴随着它的发现、探测和打捞,还有一支力量不可被忽视——中国水下考古队。20年的努力,我国共培养了50多名这样的水下考古专家,对于有着2000艘沉船的浩瀚...
国家一级保护:风险级别、防护级别广东省内最高 “南海Ⅰ号”连同船只和货物都是价值连城的文物,如何保证船只拖进博物馆后安全方面万无一失也成为了博物馆方面考虑的重大课题。据负责“南海Ⅰ号”博物馆设计施工的王忠总工程师介绍,“南海Ⅰ号”博物馆在风险级别上在整个广东省内都是最高的,属于国家一级。 据了解,按照“南海Ⅰ...
据悉,南海海域和台湾海峡成为当今藏宝最多的海域之一。图为中国考古队员在古沉船华光礁一号的考古现场。 香港《文汇报》援引台湾媒体报道称,据介绍,台湾海峡与南海海域是当今世界海底宝藏最多的海域之一,仅福建沿海,平潭、连江、福清和莆田湄洲湾、南日岛等海域,接连发现至少2000多艘古沉船。据一些寻宝者表示,“1艘沉船10座古墓”,意即沉船宝藏多,可比得上10座古墓的价值。 当今...
考古队员收回投放在海中的声呐 “这是浙东沿海水下文物普查的第一站,主要任务是摸清水下‘家底’,目前我们已发现了10余处水下疑点,其中可能包括古沉船、古城堡、单体文物、现代战舰。”昨日,水下考古队执行队长林国聪以这句话归纳他们第一阶段的考古成果。记者昨日也跟随考古队出海,亲历充满神秘感的水下考古作业。 此次考古意义重大 浙东沿海水下文物普查工作...
新华网广州6月21日电(许黎娜)原定今年7月出水的“南海Ⅰ号”南宋古沉船,因受天气影响,不得不推迟到8月中旬出水。交通部广州打捞局负责“南海Ⅰ号”整体打捞的副总指挥王仁义昨天透露,古沉船一定要确保在今年内打捞出水,如果推迟到明年的话,成本太大,各有关部门都难以承受。 据了解,打捞“南海Ⅰ号”的沉井在5月17日下水后,因为海...
新华网汕头6月9日电(记者 赖少芬)在广东南澳海域发现的明代沉船已经被命名为“南海II号”,而“南海II号”的发现只是揭开了南澳海域众多沉船的一角!考古专家9日向记者透露,南澳海域的古沉船应不止“南海Ⅱ号”一艘,肯定还有其他古沉船。 9日上午,在“南海II号”抢救性保护情况汇报会上,广东省文物考古研...
本报讯 (记者王广永、翁晓鹏、王鹏)用于打捞沉睡800余年古沉船“南海Ⅰ号”的巨型“篮子”——沉井,于5月17日成功入水,在水下精确定位系统和潜水员的帮助下准确地将“南海Ⅰ号”罩扣住。经过了5天,沉井下压作业进展得怎么样?昨日,记者从交通部广州打捞局了解到,目前沉井已经下压到海底淤泥以下5米深 ,但由于两日来海上天气突变,风浪...
由国家博物馆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众多沿海省市的考古人员共同组成的西沙考古队,近日结束了对远海古沉船“华光礁一号”为期近两个月的发掘清理工作。目前清理保护的青白瓷、白瓷等珍贵文物近万件。 据《海南日报》报道,从已经发掘出水的瓷器器型、图案看,这些文物都是外销瓷器,而一些画有仙人、仙鹤,并镶有小龟的碗,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西沙考古队副队长赵嘉斌介绍:“华光...
中新社海口五月六日电由国家博物馆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众多沿海省市的考古人员共同组成的西沙考古队,近日结束了对远海古沉船“华光礁一号”为期近两个月的发掘清理工作。目前清理保护的青白瓷、白瓷等珍贵文物近万件。 据今天《海南日报》报道,从已经发掘出水的瓷器器型、图案看,这些文物都是外销瓷器,而一些画有仙人、仙鹤,并镶有小龟的碗,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西沙考古队副队长赵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